导师先锋 | 强师能 砺师德 当楷模 打造新时代精品团队 ——记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波通信导师团队

发布者:孙金超发布时间:2023-11-17浏览次数:89

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聚力“学科突破行动”,实施“培根铸魂行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和“通医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发挥优秀研究生导师与团队的先锋榜样作用,营造尊重教师、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现推出“导师先锋”栏目,聚焦本年度遴选出的部分优秀研究生导师及团队代表,促进学科团队之间交流,激发研究生导师和学科队伍活力,从而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

9+n:9+10+50+100+……这串不是公式的数字代表着目前只有9人的导师团队,近5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面上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3项,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转让12项),发表SCI论文近100篇(含该研究领域顶级学术期刊IEEE Trans./Letter 51篇),科研经费800万元;培养博士8名,硕士37名。

这是个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38岁;这是个“高”团队,团队成员中博士学位6人、博士在读1人,教授、副教授5人,党员6人;这是个“富”团队,科研成果丰硕,学生培养优异,科技创新突出……这就是南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波通信导师团队。

他们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在为人师表上善于磨练自己的修养,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楷模,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更好地为学生、学院以及学校服务。

强师能  以技立身

微波通信导师团队目前分布在三个科研办公室,他们有个共同点,都是整栋楼亮灯最早、熄灯最晚的。说起这个团队,楼宇管理员满是钦佩 “每天晚上都要催关门,他们才不舍地离开办公室……”。团队老师的时间观念里只有“今天”“明天”,没有周末或者节假日,寒暑假更是被他们称为“做好科研的黄金时间”。

研22电子学硕黄叶鑫同学笑称自己是陈老师的“迷弟”。“大二时刚接触射频天线理论知识,被陈建新老师深入浅出的讲授深深吸引,激发了我对这一领域的浓厚兴趣,一有时间就去找陈老师讨教,老师们严谨出色的知识体系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无垠,我当时就下定决心要进入陈老师团队攻读研究生。”

的确,微波通信导师团队核心成员均来自于国内微波通信领域的最前沿阵地,3位老师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2位老师毕业于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其他成员也都有在该领域世界顶级实验室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在这样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下,团队老师无不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以及敏锐的专业嗅觉,他们总是能瞄准领域的热点问题和“卡脖子”问题,深耕不辍,产出一项接一项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团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际工程应用中,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团队成员先后受邀为华为2012实验室和中兴通讯等单位做专题报告。 2020年初,中国广电获得700M黄金频段5G牌照,5月宣布与中国移动共建700M/900M基站,针对可支持两司共用的宽带化天线振子及合路器开发难题,该团队投入精兵强将,联合本地龙头通信企业中天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开展系列产学研合作项目,披星戴月,用理论创新推动技术实现,最终完成产品落地,助力企业成功中标中国移动超10亿大单,为企业复工复产做出重要贡献,其中合路器产品的小型化设计更是取得行业领先地位,帮助企业大幅节约成本。2023年,团队针对行业最前沿的电磁隐身天线新技术,联合中天通信,启动了“多频段隐身天线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以期能帮助企业占领行业制高点。

砺师德  泽己及人

“施教之功,先在激趣,巧在授法,重在练化,贵在养喜”。作为团队带头人,陈建新教授坚持切实抓好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团队成员先后共指导研究生45人,其中有4人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2013届研究生詹扬获日本iWEM国际会议学生创新竞赛最佳论文奖,2022届研究生唐世昌获第23届IEEE(香港)AP/MTT研究生会议最佳论文奖。团队每年会选拔优秀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挖掘学生潜质,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信心,鼓励他们能自己提出创新想法并实现,努力做到“授人以渔”,也为精准对接研究生好苗子早做准备。

刚刚硕士毕业的唐世昌同学在中山大学攻读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从大三开始,共发表SCI论文15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包括IEEE Trans. 3篇),发表EI会议论文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件(其中1件转让给中天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全国一等奖,第十六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最佳论文奖等,系列成果获中央主流新闻媒体《科技日报》的专题报道。“站在导师团队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让我充满了攀登科技高峰的底气与力量。”唐世昌说,他表示将牢记导师团队严谨细致的科研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学术作风,未来在电子信息领域继续脚踏实地、深耕细作,立志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做楷模  甘为人梯

师者化光亦化影,榜样化光,反馈化影。团队里还有位特殊的成员唐慧老师,作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通信工程系一名教师,她在这个团队里参与教学科研,攻读博士并顺利获得学位,如今又是这个团队的一名出色的导师。在加入该团队时,陈建新教授并没有因为她是同事而放松标准,反而对她更加严格要求、精心指导。“陈老师对我们的要求非常的高。”唐慧回忆说,“但是我现在非常感谢老师的高要求。”为了使得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得完美,陈老师变身成为“细节狂魔”,论文字字斟酌,实验数据或者图片更是要求做到精益求精,排版的方式每一项都要一一过关。“我自己的理念就是要尽善尽美,审稿人是不可控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好。”陈教授说道。

让唐慧特别感动的是,每当她遇到瓶颈困难的时候,团队成员总会伸出援助之手,如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团队老师积极主动地承担教学任务;在申报国自然基金的时候,很多科学问题凝练不够准确,团队就会召开组会,大家一起精心研讨。在读博期间,唐慧就顺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毕业后不久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并评上教授的职称。除了自身的努力,这一切还离不开团队导师成员的通力合作。

如今,已成为团队导师的唐慧,继续传承着团队的精神,她指导的研究生仝昌武毕业快四年了,每逢节假日会给唐慧老师发送祝福,“每次做科研遇到困难而焦躁不安时,是老师的鼓励,悉心指导,让我找到前进的方向,还获得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

孜孜不倦为师路,勤勤恳恳教书人。“学生的进步与成功是老师最大的成就!”这是陈建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这一目标,陈建新以及他的导师团队勤奋扎实研究,坚守教书育人,他们以德才兼备为原则培育人才,为推动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大学建设贡献力量。

(钱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