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2023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结果揭晓,由我校高端纺织研究生导师团队张瑜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1+3+1”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新工科通专融合课程及教材体系建设》和张伟教授牵头完成的项目《高端纺织转型升级背景下研究生科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实践》获得特等奖,团队成员刘其霞教授、姚理荣教授牵头完成的两个项目分获一、二等奖。
自2019年组建至今,我校高端纺织研究生导师团队本着“讲好张謇纺织故事,做好张謇纺织传人”的宗旨,以“助推纺织学科领域交叉与技术提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及地方发展”为己任,累计主持国家和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及国自然、省自然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50余项,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紧密对接产业需求的高素质、高层次的研究生。
传承先贤之志,“育才先育人”
每招一届研究生,纺织服装学院的张瑜教授都会安排学生们参观校史馆、张謇教育史馆,为他们介绍学校和学院的历史,讲述先校长张謇的教育思想及其纺织情缘。
“希望通过引导学生了解张謇故事,感受他实业救国的赤子情怀,激励学生们传承先贤之志,提升专业自信,有朝一日在专业领域推动实业报国。”作为高端纺织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发起人,张瑜在动议学院组建导师团队之初,就明确指出研究生的入学第一课必须是一堂启智润心的思政课,“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众所周知,我校起源于由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1912 年创办的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校,被誉为“中国纺织工程师的摇篮”。导师团队在日常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文化传承和专业教育相融合,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大力弘扬张謇“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理念,让学生在感悟思考中成长成才。
结合非织造课程,张伟教授常常有意识地将优秀历史人物和纺织前辈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课堂教学,向学生们讲述纺织领域的杰出校友如何坚定目标、勇攀科学高峰,高分子界的“小三钱”如何克服艰难困苦发展纺织学科的故事,推动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互融共生;结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刘其霞教授注重引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并引领学生传承张謇实干兴邦、勇于创新的精神,立足高端纺织产业需求,努力成长为具有“顶天”素质和“立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团队导师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科研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课堂,引导我们扎实做好科研的同时,深刻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理想,提升时代责任感。”路东在两年前入职天虹纺织集团,如今经常被单位领导挂在嘴边,成为单位招聘的“活招牌”。他说,自己能如愿加入全球最大的包芯棉纺织品供应商企业并获得快速成长,与读研期间接受的专业训练和导师的科研引领正相关。
精进学术造诣,“学必期于用”
“我们的高端纺织研究生导师团队,集结了一群围绕高端纺织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不懈求索的研究生导师,个个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在学于斯长于斯的龙啸云老师眼里,这个导师团队堪称纺织服装学院的“最强战队”——不仅囊括了学院凝练形成的安全防护用纺织装备及技术、先进纤维及非织造材料、清洁化染整技术与纺织化学品、功能服装与智能可穿戴技术、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等五个特色鲜明的学科方向负责人,同时他们还是各自科研团队的PI(Principle Investigator,项目负责人),“集结了他们,相当于集结了学院一半以上的科研力量。”
数据显示,近5年,导师团队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及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江苏省军民融合发展引导资金重大技术研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承担企业委托横向项目总经费超4000万元。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
除了提高学院的科研贡献度,这支导师团队还面向重大工程建设、国家疫情防控和科技冬奥等应急需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和专业优势,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拉升了学院的社会服务贡献力——
以张瑜为PI的先进纤维及非织造材料团队联合我国土工非织造材料制备及装备骨干企业,攻克了聚丙烯纤维易老化、超长纤维不易梳理成网、宽幅高速针刺设备失衡以及宽幅冷轧复合不匀等宽幅高强抗老化聚丙烯纤维土工材料制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了高强高效土工复合材料非织造制备关键技术的突破。目前该项目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公路、水利工程、环境综合治理、围海造田、国防和核工业设施等国家重大工程。
2020年,以高强为PI的安全防护用纺织装备及技术团队针对国内雪板材料、结构设计方面经验不足和核心技术欠缺等问题,启动“基于雪上运动项目人-板-环境特征的高性能雪板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开发承力高性能雪板材料。两年后,项目组研制的高性能雪板在多个雪上项目国家队、省队中得到示范应用。
疫情期间,针对驻极熔喷非织造过滤材料电荷易衰减的难题,张伟团队开发出过滤效率高、呼吸阻力低、电荷存储稳定性好的驻极体熔喷非织造过滤材料,产业化生产应用于抗“疫”一线,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团队还深入30余家企业,开展产品测试和技术指导,为企业复工复产做出积极贡献。
……
“优秀的工科教师一定不是教书匠,他的教学科研活动一定是‘言之有物’。”高强坦言,导师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都做到了言传身教、躬亲示范。
培养时代新人,“春晖遍四方”
刚刚结束研二生涯的胡佳丽,过去两年经导师团队指导,已经以第一作者发表二区论文1篇,在投一区论文1篇,实审发明专利3件,参加第十届全国大学生非织造材料开发与应用大赛并获特等奖,参加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学术创新论坛并获三等奖。
她的同门师姐谢单单不久将启程前往日本攻读博士。在研期间,她主持并完成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1项,参与导师团队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基金项目多项,发表SCI论文3篇,在投SCI论文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实审发明专利8件,获全国大学生非织造材料开发与应用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高等学校非织造材料与应用创新创意论文大赛和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国赛二等奖各1项。“导师团队的指导与鼓励,让我更加热爱科学研究并不断追求卓越。”谢单单说,她会在之后的科研生涯中,充分吸收应用导师团队所教所授,尽最大努力通过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回馈导师和母校。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师从刘其霞导师的张天昊表示,读研至今不仅看到了导师身上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做有用科研的学术追求,还认识到团队协作、借力共赢的重要性,看到了科研路上“别人不曾留意的风景”,同时收获了“学术之外的全面发展”。
近五年,导师团队依托“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现代家纺重点产业学院等科研创新平台,以及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基金等高水平项目,为研究生构建了“早参与、深融合、多产出”的实践教学体系。五年来,导师团队指导的研究生在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中累计获高等级奖励30余项,主持完成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训练项目16项,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50余件。
“我们坚持跟进式教育理念,在为研究生量身定制研究课题后,会全过程、全方位帮助他们养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不断创新思维、开拓进取。”张瑜坦言,接受过三年导师团队训练的研究生,升学率在30%以上,就业率则高达100%。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进入大生集团、天虹集团、际华集团、日本东丽等学院产学研合作单位工作,并很快走上中层领导岗位。
“适配性强、稳定性好、满意度高,是用人单位给我们反馈最多的评价。”言及此,张瑜满脸欣慰。
坚守学科阵地,培育纺织新人。导师团队带领研究生在学术中成长,在实践中收获,为培养‘学以致用、用以治学’的复合型纺织工程创新人才,助推纺织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校报记者 余小乔)
我校高端纺织研究生导师团队成员在张謇像前合影。